查看原文
其他

回望110年,我们从这里走来

开栏的话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一些胸怀强国梦想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探索救亡图存、复兴民族之路。1912年,留日青年韩清泉等人以一腔医学报国热情创办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开创了我国最早自办西医院校的先河。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校经历了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浙江省立医学院、浙江医学院数次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医学院在党的领导下得到快速发展。1958年,省委决定由浙江医学院分迁一部分教师和仪器设备到温州,建立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定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温州医科大学。

时光荏苒,百十转瞬,日新又新,风华更盛。为纪念学校传承文脉一百一十周年,官微即日起推出“跨越110年的风华”系列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讲述学校历史的变迁、前行的印迹、激荡的梦想和历久弥新的传承。

从历史中回望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此时在日本,明治维新却取得极大成功。在惨痛教训之下,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日本的成功在于大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因此,从1896年开始,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日留学,学习日本的先进之处。

“韩清泉,浙江省官费生,医科,光绪二十九年八月……” 一份泛黄的日本金泽大学的学生名册里,记录了20世纪初在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后更名为金泽医科大学,现并入金泽大学医学部)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详细信息。这个来自浙江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开始了医学救国的探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院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在浙江乃至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医学报国

开启国人自办医学教育先河

韩清泉,字士泓,慈溪人。15岁时,韩清泉被家人从老家送至杭州养正书塾念书。1902年,他被选派为浙江省官费赴日留学生,赴日本东京的弘文书院普通科学习日语。在这里,韩清泉与来自南京路矿学堂的鲁迅成为同学。两年后,韩清泉进入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经过六年学习,韩清泉学成回国,在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做了一名校医。

▲韩清泉(左一)留学日本时合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再一次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觉醒。当时的中国,瘟疫流行、疾病横生,而杭州西式医疗及医学教育皆由英国教会主办的广济医院和广济医药专门学校独家把持,老百姓就医非常困难。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的韩清泉,下决心要利用所学知识,发展医学教育,报效国家。他与留日同学厉绥之、汤尔和等人一起,共同向浙江省申请拨款8000元,开设了杭州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医院——浙江病院。1912年夏,韩清泉在浙江病院的基础上,创建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开启了我国自办医学专门学校的先河。

▲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校门

1913年,鉴于我国学校尚无开设“药科”,韩清泉聘请药学专家华鸿、李绳其等人建立“药科”,这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学校兼培育医、药专门人才,因此更名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此后,北京、江苏、江西、山东、福建等地也相继成立医学专门学校,但在一众学校里,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是非常突出的。1916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专科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学校以93分之成绩居全国同类学校之首,列为特等,荣获“绩学宏仁”匾额。

1928年9月,当时的教育部以学校设施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消息传来,师生、校友和一些社会人士极力反对,经过三年抗争,1931年,教育部撤销停止招生命令,并依照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学生缪天荣、吴性慧等成绩单




烽火播迁

风雨沧桑坚持办学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劫难。日军进犯上海并迫近杭州后,每天都有防空警报响起。为避免空袭,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移至杭州玉泉及灵隐一带上课。

随着战事的发展,学校无法正常办学,师生们一日三迁,先后辗转淳安、缙云,临海办学。1939年8月,临海校舍遭到日本敌机轰炸,学校又迁至天台。这一年,浙江省筹备成立“省立浙江战时大学”,后来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陈英士改名为英士大学。浙江医药专科学校被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

▲位于泰顺司前的英士大学纪念馆

英士大学也在烽火中四处迁徙,缙云、松阳、丽水、云和、泰顺、永嘉等地都留下了学校办学的足迹。英士大学办学成绩十分突出,鼎盛时期有80多位教授,毫不逊色于当时许多国内知名大学,历史学家何炳松、画家潘天寿、音乐家程懋筠以及医学领域的知名教授王季午、林镜平等都曾在此任教。

1943年7月,在原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的校友及师生的争取下,英士大学医学院恢复为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杭州,并在1948年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

在这段艰苦岁月里,师生们坚持救死扶伤、医学救国的信念一直没有改变。早在1926年,学校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传播进步思想,带领学生参加救国运动。抗战开始后,很多毕业生成为战地医生,出生入死、救治伤员,成为部队的医疗骨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不忘初心

为国育才弦歌不辍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这所饱经沧桑的学校在党的领导下,阔步前进。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1945年8月成立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为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1952年7月,中共浙江医学院委员会正式成立,学校各项工作呈现新的气象。

1958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等教育的热潮。当时浙江有两千多万人口,却只有浙江医学院一所医学院校,每年仅培养三、四百名医学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百姓的健康需求,偏远的浙南山区更是缺医少药。

鉴于这一情况,中共浙江省委决定,由浙江医学院分迁一部分到温州办学,创办浙江第二医学院。浙江医学院积极响应,分两批派65名教师到温州建校,并于当年9月开始招收首批本科学生。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定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升格为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医学院于1960年更名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并入浙江大学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由此,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的历史文脉在浙江南北两地传承创新,发展壮大成为根深叶茂的大树,矗立于我国医学教育之林,福佑一方。

自建校起,温州医科大学就发扬“仁肃勤朴”的校训精神,筚路蓝缕、扎实办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学校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眼视光学、药学等学科领跑国内并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三大国家级平台,培养了宫颈癌疫苗发明者周健等一大批优秀医学人才,附属医院医疗服务辐射浙南闽北赣东3000万人口,成为浙江最大最强的西医院校,迈入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第一方阵。

进入新时代,温州医科大学正不断传承发展浙江医学教育的“根”与“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在争创一流、服务百姓健康、担当抗疫使命中勇毅前行,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推荐阅读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 温医大举办五四青春诗会暨情景团课
2021感动温州十大人物揭晓!温医大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公益宣传中心入选!
致敬劳动者 | 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手”护温医
温医大“人才强校”十五条发布
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 助推双一流高校建设!温医大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温州医科大学



整理 | 卞成德

来源 | 新闻中心

初审 | 高拓

终审 | 周恩红

编辑 | 邵子伊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图文、音视频素材或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抖音 | 温州医科大学 WMU_1958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